2012年421公务员联考申论模拟试卷:网络问政
2012-04-18 20:37:28 作者:admin 来源:网络 所在地区: 浏览次数:0

  2011年3月15日21时40分,网友在微博上向浙江省委组织部反映温州某村有人贿选的情况,19分钟后就得到直接回复。但当时,许多博友对事情的后续处理持怀疑态度。没想到,第二天下午17时40分,省委组织部官方微博“之江先锋”就向袁立明答复处理结果:“目前已取消此人参选资格。现在纪委、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”。此时,距离他发微博举报还不到24小时。

  有的官员感叹道:“过去一些干部视网络如洪水猛兽,实际上网民的思想非常活跃,信息来源非常广泛,如果利用好,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,而且可以极大地推动民主决策。”

  正是网络问政的魅力,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参政议政中。学者认为网络问政对培养合格的公民,培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。不过,他们同时指出,网络不能完全替代一般的解决问题和干群互动的渠道,“毕竟存在不上网的人,他们的问题可能更难得到反映,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其他的渠道。”

  3.什么是“网络问政”?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。有学者认为:网络问政的核心是指党委、政府及其工作部门,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,运用互联网这个媒体,就经济建设、文化事务、社会生活等重大议题向社会发布,了解公众的意愿和需求,汇聚群众的智慧,接受人民的监督,从而实现科学执政、 民主执政、 依法执政。

  网民“天苍苍”说:“过去由于对政府各部门的职能不熟悉,要咨询政策或者反映问题,就像‘无头苍蝇’一样,找了半天也找不对地方。现在好了,通过‘网络问政’专区,老百姓就可以反映问题,并且很快能得到答复。此举显示出政府开放、亲民、自信的形象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。”

  网民“匡文波”说,网络民意作为一种原生态民意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,为公共决策的价值取舍、利弊权衡提供重要依据。而网络民意传播及时、覆盖面广、参与方便的特点,则为政府释放“决策气球”、了解民心向背提供了成本低廉、反应快速的平台。

  “网络问政、民间智库”的推广无疑是推动政府改革的重要举措。人民论坛“千人问卷”调查组2009年通过“您认为哪个渠道最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和监督权?”的调查问卷显示:69.1%的受访者选择“网络”,12.7%的受访者选择“传统媒体”,7.2%的受访者选择“公民组织”,只有2.5%的受访者选择“信访”,7.5%不知道。但针对这个统计报告,有学者担忧“网络问政”兴起的同时,也要警惕随之而来的 “网络依赖症”。